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推荐阅读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和方法问题

发布日期:2015-10-12   阅读次数: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和方法问题

目    录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选题、方法

二、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

三、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角度

四、小课题研究的基本对策

五、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六、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特点与基本条件

 

小课题研究的特点、选题、方法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1、小——切口较小,内容单一

所谓“小”即小巧:一是研究范围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问题。研究的内容和角度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章节或某个专题,可以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二是研究成果灵活,可以是一种经验总结、一种教学模式展示课、一节独特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论文等;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课件、图表或教具等实物。三是规模小,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时间短,因而规模小、投资少。

2、活——自由选择,自主性强

所谓“活”即运用灵活:一是选题立项活。小课题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个人研究行为,课题可以申报立项,也可以无须审报立项。提倡一种“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二是研究内容和时间活。小课题研究什么?什么时候研究?怎么研究?不需要囿于教育科研课题规划部门所提供的选题指南,教师可以“我的事,我做主”。三是组织形式活。可以一个人承担一个研究项目,单独开展研究,也可以成立两人以上的小组共同研究,还可以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学班的老师为单位,组建微型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小课题可以重复研究,不同学校的教师或课题组可以同时或先后研究同一个问题。小课题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研究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

3、实——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

所谓“实”即实在、实用。一是选题“务实”。小课题研究针对教师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问题,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如:上课时,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怎么办?也许这些问题有些小家子气,但它们恰恰又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难题,是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二是研究过程“踏实”。这些研究对教师来说,既实在也实用,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三是研究成果突出行动,操作。即在“做得好”的基础上“提炼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有真正的行动研究,“提炼得好”体现在对研究的做法进行规律性的总结。

4、快——短周期,快出果

所谓“快”即时间短,见效快。一是即时性。一方面,小课题是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约而至。另一方面,小课题的研究周期显得很灵活,课题研究的时间视研究的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它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二是见效快。由于研究的周期短且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有些研究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也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苛求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教师自己体味到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有所愉悦就是成功。

二、小课题研究的选题

通常一个好的小课题研究选题应该有六个字,对教师来说:想做,可做,能做。

1、想做。就是指从自己身边选择当前自己最想解决同时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教师最想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自己更清楚。因为每个教师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条件都不同,因此各人的需求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慎重选择。

2、可做。是针对教师自身的条件而言,指进行小课题研究,必须将教师的经验、素养、时间、精力等因素考虑在内。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教师能不能进行研究或能不能将研究进行到底。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能做。是针对小课题本身而言,指选择的小课题是个小而明确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个具体明确的切入点,在实践中操作起来相对容易。选题太大、笼统模糊往往只是在表面上兜圈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总之可以小题大做,以小的角度研究大问题。“先小后大”,“先易后难”,重在突出重点,目标专一,不能四面出击。课题研究范围一大,内容就多,就会广而不深,中心不突出。一个针尖容易扎得深,而一个平面却难于深入。一般来说课题小而容易深入,“小课题,短周期,快出果”。课题大则难于深凿。课题选择千万不要犯贪多、贪大的毛病。

三、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有效的方法。

1、从总结开始

实践是理论的故乡,教育科学不仅仅存在于专家的著作中。更存在于民间——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例如,某教师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创新总结出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十种方法:

⑴积极等待法,因学生心急而慌乱,教师应当安定他的情绪,耐心等待;

⑵旁敲侧击法,学生在思考主要问题时,再提一两个有关的问题,加速学生的思考;

⑶回忆法,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以便解决问题;

⑷铺垫法,提一两个较浅显的问题,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

⑸点拨法,在关键点上指点一下学生;

⑹激将法,做出要让别人回答的样子,激励学生加快思考;

⑺分辨选择法,让其他学生回答,或教师提出多种答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辨,选择正确答案;

⑻回述法,先由教师或让别的学生正确解答之后,让这个学生回述;

⑼暂停法,让学生课下再想,然后找老师回答;

⑽加深扩展法,当学生答对了,再提一两个更难、更宽的问题。

这种总结的方法就是要把过程分条析缕地讲清楚,并突出它的特点。特别是要把其他人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讲详细、讲得透。

2、从叙事研究开始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叙事研究=事物描述(故事)+评价分析(反思)。

3、从写案例开始

案例法是通过对教育教学中典型的有价值现象,进行描述总结,从而来探索发现教育规律的过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案例研究=故事+点评。

4、从实验研究开始

什么是实验研究?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选择一定的研究对象,实行某种教育措施并观察效果,再进行分析比较,对理论或假设做出科学结论。它的基本程序是:选题——构想——尝试(可能有多次反复)——结论(效果)。

 

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适当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改善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主客体的地位,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原则

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这是选题的第一原则。一般人们做研究,总要有个目的。没有目的的研究,就好比没有靶子的射击,只能是盲目放枪,空浪费子弹。人类为什么会有研究活动?科研工作者为什么要搞研究呢?无非这么几种目的。

一是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社会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是为了创造财富,获得利益。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比如“网络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 “入世以后如何应对中学生人才外流”,就是针对社会上的某个人们关心的现象而提出的。

二是探讨价值,理论探讨,基础理论,精神性的产品,不对社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是向人们提供一种看问题的方法,一种思考角度。这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认识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有一定参考和启发,也就有价值了。比如以前说《红楼梦》的主题是宝黛爱情的悲剧,他说是反封建,你说是清朝衰亡的百科全书,还有人说是种群生命力衰退,这些看法无论哪一种都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认识事物的角度,对我们来说就有了价值。

三是游戏价值。人类是能思考的芦苇,人的思考除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目标以外,还常常来锻炼脑力本身,于是发明了许多联系脑里的游戏,比如下棋就被称作思维体操,再比如陈景润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有人去论证雪花会不会有重复的可能,有人去发掘勾股定理的新的证明方法,等等,这样的研究就只有游戏价值。

选题的第二个原则是有能力。由于选题的价值又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衡量标准,因此,价值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人类社会有利害关系的课题固然有价值,但是,对你来说,对人类有价值的课题不一定对你有价值。因为这个价值的实现要取决于你的研究能力,再有价值的课题,如果你的能力不能胜任,不仅其实用价值会落空,连学习价值也难以保证,还有可能在养成华而不实,甚至急功近利的坏习惯,这对于将来的学习和研究都是非常有害的。因此,研究课题应该从生活现象入手,从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科学习的思考入手,不要贪大求远,不要急于为社会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使选题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可以用几个字来检查核准。即“近”、“小”、“实”,“近”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少好高骛远,类似于“左撇子与书写障碍”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课堂尚且不能提出问题,学科有关的问题尚且没有钻透,而忙着做课外题,不是值得鼓励的做法。“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类似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常识分析”,就符合“小”的原则。“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少一点大而空的全局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

选题的第三个原则是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喜欢不单纯是一个爱好倾向问题,一个人之所以对某样东西感兴趣,往往跟他的长期关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及周围可以借助的学习资源有关,这往往是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激发研究兴趣和信心的有利条件。

二、小课题研究流程与注意事项

选好课题以后,就要着手研究。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

(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

(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5)论文或报告答辩。

三、小课题研究注意事项

进行小课题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特别注重问题意识。一般课题(论文)的选题从哪里来呢,应该来自于疑问,也就是问题。比如你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矛盾冲突,或者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的来自于他人的问题,包括困扰人们生活的自然科学问题与社会问题,现有理论的破绽与漏洞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对某个现象的梳理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到有规律的东西。一句话,问题就是未知世界。而课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搜集材料,观察试验,研究推理等,寻求解释的方法,探求解决的途径,最后达向未知彼岸的过程。比如,我们发现,在上学路上,某个路口经常堵车,心中自然会发生这样的疑问:“同样的道路,为什么这里会堵车呢?”这就是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去现场观察,看看这个路口什么日子、什么时间堵车,堵车跟哪些具体因素有关,诸如道路设置、车辆质量、交通违规、红绿灯频率、指挥不利、天气变化等,而在这些因素里面,哪一些可以控制,通过什么方式手段可以控制,通过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尝试提出解决或缓解的办法。这才是研究。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而应该追求为什么,怎么样。

(二)应特别注重创新意识。

创新是研究的生命。一项研究有没有价值,虽然以从课题上反映出来,但是,课题本身只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可能性,还不是真正的价值,课题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研究过程、研究结论最终得以实现。而价值实现的大小,往往决定于有没有创新性。研究的创新意识,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提出新问题,研究新对象,采用新方法,得出新结论。而不是去重复别人的研究,概括别人已经得出结论。

尽量不要去选择已经有定论的课题。应该选择那些边缘性的,交叉性的,不为成人世界所熟悉关注的话题。冷门或边缘话题容易作出创建,当然,不是一定要选择冷门,如果你对某个话题的确有疑问,能从最流行的观点中发现可以探讨的地方,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那当然更好。应该鼓励年轻人树立反思流行,挑战权威的勇气。比如大家都说研究性学习好,你能不能寻找论据给与质疑?大家都说打电子游戏影响学习,你能不能搞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影响不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是正影响还是反影响,等等,也许你的结论不够稳妥,论证不够充分,但是你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这一点,就应该给与高度评价。研究从根本上说是探索新事物,而犯错误是探索的一部,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人云亦云。在研究中,一万个人重复前人的观点,仍然只有一个观点,而一万个错误的观点中,则可能孕育着突破,潜藏着真理。

(三)应特别注重实证研究意识。

实证研究是从西方自然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发展出来的,它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思维方式。其特点是重视数据分析,重试验,重调查,其研究过程是把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个相关的要素,并运用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微观的分析,由量的研究归纳出对整个事物性质的判断。实证研究的优点是把对事物的研究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往往把握准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1、什么是小课题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可以三两个人或者十来个人组织开展,需要一定的但却不是高深的理论作指导,所有这些,让老师们感受到它的“可望又可及”。

2、怎样开展小课题研究?从教学中发现问题,集中研究小组的力量,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反思、调整,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个并不艰难的过程,似乎又增添了老师们的渴望。

3、开展小课题研究容易忽视的问题。比如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阶段性总结、成果的撰写汇编等易被忽视。这些在“彼时彼刻”才有的思绪及感受,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这时才去追忆、收集,为时已晚。况且,一个研究成果的推广,需要有文字资料,而所有这些也将成为自己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

如何处理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两者在学校教研中究竟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因为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教研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呀。教研活动不仅只是听课、评课,还可以进行一些小课题研究”。这也表明了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承的一种教研形式。两者在形式、名称上虽有不同,但内容上却是相融的。常规教研不仅要进行,而且,常规教研想摆脱我们习惯了的形式主义和缺陷,必须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才能使教研真正为教学服务。在教学、在听课、在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成为小课题研究的对象,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又在教学、在听课中去领会、感受、试验对策的效果,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开始另一个小课题研究……. 所以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并不矛盾,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可能带来的不同,就是真正提高了常规教研的效率:

一是:小课题研究对象必定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上的付出,必定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得到回报。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会品尝到研究带来的甜头。

二是:务实的小课题研究必定让每个教师真正参与其中,及时反思、总结,寻找对策。需要全体教师动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是一个促进。

三是:当一个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真正有效时,它的及时推广、持续应用,会内化成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角度

小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如何科学而有效地选择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确定研究课题。

一、特殊案例

个案研究曾经在教育领域非常流行,是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的一种实践研究方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这些学生一些特殊的行为习惯,甚至是特殊的“癖好”。正因为这部分学生与同年龄段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育方法与手段进行教育。否则,不仅达不到“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放过一个学生”的要求,这些学生还往往会成为班级、学校的破坏性之源。

一位教师遇到过一个非常厌学、极端自我中心主义的男生。该生平时上课总是无所事事,不是东瞧瞧西望望,就是自顾自做些与上课无关的事。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该生要么无动于衷,要么对教师发脾气,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根据这些情况,这位教师详细了解了该生的家庭教育(与其家长多次交谈了解到,该生是独子,在家非常受宠爱,现在家长对他也无可奈何)、小学教育情况,了解他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与个性倾向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一个小课题即《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学生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不同的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有不同的态度。新教师可能因害怕而回避,大多数教师作一般性处理后就听之任之,优秀教师则将课堂突发事件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而开展研究。

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必须具有很强的处乱不惊的应变能力和运筹帷幄的能力。教师通过解决一个可能成为教育事件的突发性问题,可以变“害”为“利”,开发课堂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但课堂突发事件有千百种,几乎没有一种会雷同,而且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有其特殊的“棘手性”。对此,为了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增长教学机智,笔者确立了《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研究》的课题,总结出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学生遇到的问题不一定要教师本人亲自解决,也不一定要教师当场解决,更不一定要求教师直接解决。并形成了处理突发事件的策略:与学生“打太极”,调动全体学生的力量,面对“难堪”,公示“难堪”,主动承认不知道,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解答等。

三、两难情景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两难情景、两难问题比比皆是,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可以随意与轻视,否则可能造成很大的教育事件,甚至贻误学生终生。

在学校运动会上,班主任发现班级中的一位“体育健将”在第一个参赛项目上意外落选,其后在进行第二、三个竞赛项目(班级集体竞赛项目)时借口受伤而退出比赛,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荣誉。面对这一事件,这位班主任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这名学生在比赛前的训练确实刻苦,而且平时也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与上进心,但在运动会上因意外落选感觉很“失面子”,进而撒谎不参加后续比赛,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荣誉。而且是很巧妙地利用了他“受伤”这一“非常值得同情的弱者行为”来作为自己的挡剑牌,令人表扬不是批评也不是。这位班主任没有当场揭穿他的“撒谎行为”,而是故意“纵容”他,表扬他“带伤坚持跑,虽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但这种精神值得学习”。事后越想越觉得这种做法欠妥,然而翻来覆去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故以此事为由头确定了一个《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需付的代价个案研究》的小课题。

四、学生实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与原有知识结构相矛盾的情况,而这正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这些矛盾,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知识系统不全面而造成的,而是科学现象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可以成为小课题的来源。

《科学课程标准(7~9)》有一个教学案例叫《哪一支蜡烛先熄灭》。这个案例描述了“一高一矮两支蜡烛在玻璃罩下,高的蜡烛反而先熄灭”的实验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也引入了此实验,并让学生实验。但由于当天气温较低,实验中矮的蜡烛反而先熄灭了。当时这位教师无法解释此现象,就要求学生自己解释(由于实验前,要求学生自己建立猜测与假设,几乎相同数量的学生选择两种不同的假设,即高的先灭或矮的先灭),在学生讨论后再次要求实验,实验结果是高的蜡烛先熄灭。最后,得出结论:影响蜡烛熄灭的因素不仅仅有蜡烛高低、玻璃罩体积等,还要包括实验时的气温等因素(如果教室气温过低,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马上被降温,矮的蜡烛会先熄灭)。

受学生这一实验探究过程的启发,这位教师对学生课堂实验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影响课堂实验结果的意外因素研究》课题。

五、争议话题

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仅是由教育教学本身的一些因素决定的,还要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受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  “追星”就是其中一种现象。在教师看来,学生对于影视明星的崇拜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可现实是,教师越禁止学生“追星”  (严禁在学校听、唱通俗明星的歌曲,看通俗明星的资讯等),学生越要去做,而且有“变本加厉”之势。

一位班主任就此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企图与“追星族”们舌战一番,以使他们口服心服。但这位班主任后来反思这种做法从开始就错了,因为通俗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侵蚀有洪水猛兽之势,势不可挡。在班会上,“追星族”们就提出了青少年需要“追星”的n个理由,特别提到家长、老师强迫他们听、唱、看他们根本不懂也不感兴趣的所谓“高雅艺术”,并反问:这难道不是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吗?据此笔者转变思路,提出了《通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由于人力物力所限,笔者仅局限于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诸如《明星周杰伦对学生的影响》之类的小课题)。也确实,当我们现在将周杰伦的歌曲视如粪土,谁能保证若干年后周杰伦的一些歌曲不会被视为经典呢?

六、常规教学

对于绝大部分教师来说,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根本没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应该说,如果我们的教学常规是高效的甚或有效的,这种重复是有必要的。但往往是我们在重复着无效的工作,而并不思改进。如很多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模式,当教师还未开口要求学生思考某一问题时,学生已经非常整齐的回答出问题;当学生已经根本不看教师给他们的作业打的分数时,教师还在给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打上一个分数……对此,我们是否可以颠覆这些教学常规。以改革作业为例,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学生相互批改、口头批改、当面批改、分层作业、不同要求作业、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动手实验作业等新形式,并作为相关课题提出。

又如,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模式,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之一。在这一基本模式的常规实践中,也有新的问题值得研究。比如《科学》课的探究式教学的情境设置模式如何构建,笔者将这一问题分解为“新授课的情境设置模式”、“复习课的情境设置模式”、“实验课的情境设置模式”、“练习课的情境设置模式”等,每一个板块的研究就是一个小课题。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对策

——“三度”、“四有”和“五让”

一、“三度”:高度、精度、厚度

1、高度:理论扩展视距。

通过理论学习缩小与专家的视距。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登高才能望远。没有足够的理论高度,就不会有实践中的那些远见和卓识、胆略和思路。哲学能给我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能让我们的教育实践找到正确的方向;经济学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并理解社会现实;管理学能让我们对人和人性有更加准确的把握。我们应该读点理论,以提高我们的思考水平,以缩小与专家的视距。

2、精度:专业滋养底气。

通过精通专业做个有底气的教师。

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狐狸,什么都知道,但每一样都知之不深、知之不全。另一种是刺猬,就知道一件事情,但知道得非常全面、非常深刻。

俗语:样样通,样样松。

漫画:挖井数处,不如深挖一口。

我们要正确看待“木桶”理论和“钉耙”理论。

我们要有扎实的学科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我们最短的那块木板。

学科教学基本功是我们最长的那根钉齿。

我们要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加强教研,精通专业,做个有底气的教师。我们只要专注一个课题,做二三年、四五年,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专家。

3、厚度:文化点燃灵性。

通过博览群书开启教育智慧之门。

金字塔:塔基越宽厚牢固,筑起的金字塔就越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领导(专家)学习。

厚积而勃发,方能成为真正的教学专家。

文化积淀,是一个从事任何工作的“心理背景”和“思维起点”。

文化底蕴越厚实,知识连通越容易,灵感越多、智慧越高。

二、“四有”:有梦想、有激情、有头脑、有方法

1、有梦想。英国盲人教育内阁大臣说,中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最近,我在一篇随笔《好梦成真》中写到:是否心中有梦并执著追寻,这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根本区别。优秀教师总是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是什么,并能把梦想设计成一个又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他们总是思考怎样做效果最好,全力地去实现这些目标。目标就像一个又一个台阶,优秀教师就是沿着这些台阶摆脱了平庸、超越了自我、走向了卓越。

理念:梦想是人生的航向,梦想是奋斗的目标,梦想是前进的动力

2、有激情。在希腊语里,激情是 “心中的神”。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富有激情,激情是我们自身潜在的无穷无尽的财富。激情是不断鞭策和激励我们向前奋进的动力,对工作充满高度的激情,可以使我们不畏惧现实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阻碍。可以这么说,激情是工作的灵魂,甚至就是工作本身。

激情就是敬业精神,富有激情的人是敬业的典范。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道德追求和人生信念。激情是一道光,照亮人生的路;激情是一阵风,吹落工作的尘。

在所有的伟大成就中,激情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充满激情的人,即使在平凡的、每况愈下的、受挫的或者受管制的环境中,成功者总是充满激情,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更好,并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意志、才能和潜力。

激情是可以传递和相互感染的,经常与激情人士为伍,感受他们充沛热忱的魅力,感受他们对人生和工作的理解追求,自己也会变得激情起来。

理念:激情提高效率、激情催生创意、激情成就事业。

3、有头脑。肖川先生说过:“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代表就一定要我们教师成为教育专家,成为学者。只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教学思路即可,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出自己的风格。

有人说,思想的深度,成就事业的高度,决定生命的长度。在小课题研究中,我们需要深度思考,要考虑问题抓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总结经验找规律。

理念:思想决定行动,思想决定出路,思想决定未来

4、有方法。我们开展小课题研究应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站在巨人肩上朝前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研究。要考虑你的课题会与前人某些问题的研究有关。前人的研究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应当研究这些文献,利用这些文献,可以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充实,更加具有理性和权威性,从而也就更加具有说服力。我们需要了解前人研究的状况,包括人家做过了哪些研究,获得了哪些成果,提出了什么观点,建立了何种理论,应用情况如何,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有哪些新问题产生,目前又有何新进展等等。这就需要研究现存文献。

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观察技术。如在观察前要拟订好详细观察提纲,制定观察的标准、记录表格、速写符号等;观察过程中记录要及时客观、简单明了,也可借助于摄像机、录音机等,更精确地记录下观察对象的各种情况;观察后要及时处理观察的材料,做到数量化、系统化,为日后撰写研究报告做好充分准备。

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理念: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激情更重要、方法比勤奋更重要

三、“五让”:让研究成为一种需要、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反思成为一种力量、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

1、研:让研究成为一种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其基本需要满足以后,都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应该说,每个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都会有一种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们不应仅仅停留教育教学的层面,还需要投身教育科研中,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皮亚杰说:“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支教育工作队伍,现在在全世界这样专心致志地工作着,而且一般说来,都具有胜任的能力,但工作一生却成不了杰出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将教育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我想主要原因是缺少研究。

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际中加以应用较好的变为教育生产力。“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理念:研究是自己的事情;小课题研究是为自己而研究;把研究融进教学实践中。

2、教: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我们能否让课堂教学变成师生的共同享受。

我们能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拥有高峰体验,让他们获得思维的快乐和经历最美丽的事物;我们能否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经常拥抱美丽的趣味,让童心、童趣在课堂占据应有的空间;我们能否让自身具有不可抗拒的教育磁力,让学生们记你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教育家布鲁姆说:“高峰学习体验是极为生动的,以至学生在多年后还能详细地回忆起来……一般说来,它们是对学科产生新的兴趣的源泉,是重大的态度与价值变化的刺激物。”让学生拥有高峰体验,需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思维密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维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

怀特海曾经感叹:“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里,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因此,我们要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涵养自身的智慧。

理念:开展小课题研究,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活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一种享受。

3、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了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程红兵在《做一个书生校长》一书中说:“不想读书,不肯读书,不屑读书,不仅述而不作,而且述而不读……常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他强调:“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教师需要成为学生读书的榜样。

那么读什么呢?程老师说:“一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四读中学生写的和为中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

为开展小课题研究,我们应该读点教育科研、校本教研的书,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常识。

心之舞在博客中说:书是一条船,它带着我们在智慧之河航行。书是一只鸟,它让我们从天空中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书是一座桥,它引领我们通向成功之岛。书是一盏灯,它带着我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热爱书籍吧,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热爱读书吧,它是增长智慧的不竭动力!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吧,她会让你变成一个幸福的人。和书籍成为最好的伙伴吧,她会给我们心灵的平和,精神的慰藉。

理念:与经典相伴,与大师对话,让读书成为习惯,让阅读改变命运

4、思:让反思成为一种力量。

反思,就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美国学者巴里斯和爱丽丝在《培养反思力》指出,“反思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进行良好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反思型教师能通过观察自己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经常进行自我评价”。

为什么要反思?我们需要改进教学、完善实践,需要超越自我、专业成熟,需要使小课题研究走向深入、揭示规律。

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言论、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思身边最熟悉的教育现象,反思身边最平常的教育小事,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得失。

怎样反思?做课后反思,写教育叙事,与同事交流感想等。

理念:用脑袋行走,做思考的实践者;用脚板研究,做实践的思考者。

5、写: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

写作的过程是自我总结、提升经验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将已有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现在,提倡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刘良华)

教育叙事以归纳为思维方式,以反思为其根本特征,以“故事”为载体,以叙事为途径,也就是教师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信念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所叙之事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

现在,可供我们写作的体裁很多,除教研论文以外,还可以写教育随笔、读书随笔、教育案例、课堂实录、说课记录、教学反思、教学日志、教学设计、课程故事、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个人经验介绍、专业成长感悟等等。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我们会拥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愿意写,就可以自娱自乐,通过博客和论坛发表自己的文章。同时,还要有勇气向各种教育报刊投稿。

理念: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感受

 

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1、选题

选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确定研究课题。选题存在一定误区: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越大越好。其实,时髦的、热门的、大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解决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问题;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等。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时,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促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的成果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比较适合年轻教师。一般要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但必须注意可操作性。

(6) 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我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及总结,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亮点、成功之处,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这类小课题一般适合已经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骨干教师去研究。

(7)创新工作生发出课题

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研究的取向主要为发现新规律、探索新方法、阐述新关系。

2、搜集资料

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3、确定研究目标与内容

小课题研究,教师不一定要撰写详细、规范的研究方案,但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从而突出研究重点,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必须明确课题要解决什么教育实践问题?该课题对教育教学质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

4、实施研究

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应特别强调“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况且,所有这些真资料也将成为教师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要特别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可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要注意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反复修正。小课题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立足于教师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解决问题,改变思维方式,转变行为。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注意与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寻求专家引领。同时,管理者要注重课题研究操作的个性化。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开展研究,倡导有能力的教师尝试运用学术型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不强制要求。

5、表达研究成果

中小学教师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应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课题成果。“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倡导的成果表达方式很多,例如:教育叙事、论坛、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实在讲述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产生新体会、新发现、新认识,进行新思考。

三、“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管理流程

小课题研究没有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等等严格而又相对繁琐的过程,这对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的教师而言,心理上也就较容易接受,较容易入手,同时,让教师感觉有用。但是,这种研究也并不是自生自灭的,而是需要引导与管理,组织相关培训和课题研究指导工作。对于学校来讲,如何来组织和管理“草根式”小课题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步骤:

1、教师选题,填写《教师“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报告单》(见附件)。借以了解教师规划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步骤,还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师的自我诊断能力。

2、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向学校教科室申报立项。对教师提交上来的题目,管理者要进行精心筛选,帮助教师把研究的题目定位在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经验。

3、学校教科室研究,批准立项,向申报者发立项研究通知书。

4、教师实施研究,积累研究过程资料。教科室组织各种集体研讨活动,对教师的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5、阶段性小结,开展中期成果鉴定会,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6、结题。教师向教科室提出结题申请,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并交教科室。教科室组织有关专家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7、开展课题成果推广会,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奖励。

四、“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激励措施

首先,管理者要注意创设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氛围。学校科研文化,具有隐性的渗透力量,组织者应设法引领教师意识到研究是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从而主动投入教育科研活动之中。管理者要帮助教师打破课题研究的神秘性,增强教师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信心。同时,要考虑教师的能力、素养、时间、精力等因素,这些往往决定着教师可以不可以进行研究,能不能将研究进行到底。因此,帮助教师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计划和目标。

再者,管理者应多方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比如,为了易于教师操作,理顺思路,可以把研究流程改制成了表格形式,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逻辑体系。教师的时间和教研活动时间都是有限的,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可以让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小课题,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又在教学、听课、评课中去实践研究,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一个一个问题去攻关。笔者主张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让具有相同或相近课题的教师结合成“研究共同体”,一起分享、交流、实践、提高,让教师感受到研究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可以选取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轮流上课和研讨。增进教师的相互了解,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利用教师研究论坛、互助交流活动、博客等为教师提供辅助。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的忙乱性,让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承,相得益彰,激发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鼓励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去开展研究。管理者要重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以教师的个体自我需求为出发点,高度呵护这种课题研究的自我化倾向性、个性属性。帮助教师根据自身关注点和自身能力选择合理的课题,并帮助教师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计划,允许教师过程操作的特色化,保护教师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第四,注重成果评价多元化。基于普通教师的差异性,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定位不应太高。应根据教师的能力来鼓励教师进行多样的成果总结。教师对于自己研究结果的表述,不宜脱离自身的实际可能性去追求晦涩的理论阐述,应该力求避免空洞、抽象和程式化,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展示成果。要提倡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对高一级的课题申报,原则上是在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名。把教师完成课题研究状况记入教师档案,在评优树先中有所体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日益提高。经历过“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教师认为,小课题研究转变了自己的工作习惯,重新认识了多年来的教学习惯,从只是埋头工作,到学会反思,记录总结教训与经验。教师不再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发牢骚,而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团结一致,坦诚相待,分工合作。把小课题研究作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思维方式,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平必然会越来越优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师要实现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就必须搞研究,尤其要搞小课题研究。基于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可以做到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促进一批科研成果的诞生和科研骨干的成长。

案例:如:根据学生书写差的情况,进行了“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小课题研究。首先引导教师发现学生写作业时的不良习惯,如写作业精力不集中,不是添字就是漏字;漠视自己作业中的错误,不去改正;写作业时坐不住,而且坐姿不好,精力不集中等等,基于以上现象,引导教师以“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作为研究的主题,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为作业的规范书写;课堂作业的监控;课外作业的布置、检查与修改等。教师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个案跟踪法等进行细致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受不良作业的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新的良好的作业习惯。在研究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一是“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与课题相结合,以课题作为一个总抓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施,而且要求教师有实验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方案。二是与活动相结合,利用优秀作业展,优秀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优秀作业奖、作业进步奖等评选活动,在活动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三是与作业相结合,把课内作业,课外作业,作业的书写质量,作业检查与及时纠错、创新性作业布置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由点到面,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我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是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的。我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在评价的过程中把研究引向了深化。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特点与基本条件

 

目前日益为中小学所推崇和倡导的小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的一种形式,它是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的。大课题主要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拟订、学校教师申报、立项的课题。这里,教育行政部门既是课题的拟定者,也是课题申报者研究资质的审核者、课题研究的管理者和课题结题的鉴定者。而小课题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科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它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小课题研究既是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的,也是相对于教师反思活动而言的。教师个体围绕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记述、分析,如写教学日志、传记、构想、课后小结或教后记与札记、研制教学案例、图景勾画、文件分析、听教学录音、观看教学录像等教学反思活动与小课题研究一样,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但这些教师反思的活动形式还缺乏课题研究的规范性,所以还不能称为课题研究。而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一样属教研中的课题研究,尽管其规范化程度不如大课题高。从这一意义来说,小课题研究是介于大课题研究与教师反思活动之间的教研活动,属于学校教研的第三条道路。

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课题研究,它具有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一般特征。首先它所要研究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其次,它应有确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主题。再次,它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任何形式的科学研究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教研中的小课题研究也不例外。研究者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意识。在选题时研究者就应回答所选择的课题有什么研究价值、它对中小学教育实践有何意义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以课题研究的目的对研究的过程加以调控,结题时还应以课题研究的目的检验课题研究的结果。再次,从研究的过程来看,它包含选题、搜集相关资料、制定实施方案、开展研究、进行总结等几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师要具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自觉性、积极性,既应明确小课题研究不同于大课题研究的特点,也应需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具有应用性、群众性、双重性、广泛性、自主性的特点。

应用性  相对于理论性的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在研究的性质上属应用性的课题研究。理论性的课题研究通常是一种大课题研究,它是以建立和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系统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的。而作为应用性研究的小课题研究旨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或者说它针对的是中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它的研究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践。它是一个教中研、研中用的过程,教、研、用三者是一体化的。某位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尽管对其他教师也具有启发性,但由于受教育教学情境的限制,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运用主要是研究者个体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或者说它的运用是主要在纵向维度上进行的。与专职的教科人员相比,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体现为自己是教育教学实践躬亲者,实践经验相对丰富,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时,应更多地选择那些与实践联系较密切的应用性的微观课题或小课题进行研究。

由于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就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因而它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比大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对于教育教学效果、质量的提高更具有实质意义。从这一意义来说,小课题研究是真正的“大课题”研究。

双重性  从研究的目的来说,小课题研究不以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和向外展示研究成果为目的,也不仅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而是以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专业化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一方面,教师要专业化,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超凡的教育智慧、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而小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而且对于教师巩固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就是说,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让教师受惠。从许许多多的学者型教师、学术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正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成型”、“发家”的。另一方面,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受惠。大课题研究也可能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以提高,但由于许多大课题研究疏离于教师面对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甚至是“空穴来风”,因而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往往不是很显著。所以,学校要实现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的目的,积极倡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效果会更好。

群众性  从研究的主体来看,小课题研究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大课题的研究往往是学校一部分教师,其主持人经常是少数几个人;与大课题研究不同,人人都可以是小课题的研究者,人人都可以是课题主持人。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也无论其教科研的能力是强、是弱,都可致力于小课题的研究。只要你有教育科研的意望,你就可以进行小课题的研究。

广泛性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涉及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说,小课题研究尽管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的,但它不仅包括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包括教学工作以外的涉及学身心发展所有问题的研究;直接和间接涉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是小课题研究的问题;小课题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教学、也包括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它是立足于学校整个教育实践、为教育实践而展开、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而不仅仅是“立足教学实践,为教学而展开,在教学中进行”的。这是因为任何教师教育实践或行动的目的都是整体性的,任何教师行动的目的不仅应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应促进学生智能、思想品德、个性的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在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所有教师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因而也是值得所有教师关注、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此而言,我们不能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只是教学中的问题。目前一部分学校将小课题的选题局限于学科教学范围的做法是片面的。

自主性  从研究过程来看,小课题研究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这里的所谓自主性,首先体现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教师自主发现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课题不是从课题项目书中找来的课题,而是教师自己遭遇到或发现的课题,是教师“手边”的问题。从课题项目书中找来的课题或者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无甚瓜葛,或者不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最需解决的问题。这里需说明的是,尽管小课题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课题仅是发现者单独研究的课题,小课题的研究可以是发现课题的教师个人的研究,也可以是课题发现者与其他教师进行的合作研究。因而小课题研究可以有个人小课题研究和科组小课题研究等组织形式。其次,自主性体现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我要研究”的课题。大课题研究沿循的往往是由上而下的进路,所以教师往往感到进行课题研究是“要我研究”,整个研究过程教师都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与大课题研究的“要我研究”不同,小课题的研究是教师教科研的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状态下,教师积极、自觉、主动、全情投入的课题研究。它既不是由上而下的过程,也不是由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一种由下而下的过程,即其所研究的课题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课题,或者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其研究成果也是为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正因为是教师的“我要研究”,所以小课题研究能够更充分地调动教师教科研的能动性,更充分地发挥教科研的创造性。尽管这里没有刻意的对外渲染、张扬,没有轰轰烈烈的开题大会,没有如现在一些学校那样的课题挂匾仪式,研究过程也是静悄悄的,但它的研究更为扎实,研究成效更为显著,真可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开展小课题研究,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教师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时间、精力,学校应有必要的图书资料的储备,并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除此之外,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些也是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1.教师的研究意识要强

这里所谓的研究意识是指教师建立在充分认识教育科研意义基础上的问题意识、探究意愿。由于小课题研究是一个由下而下而非自上而下的过程,即小课题研究更多的是无外在因素督促下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所以教师是否进行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能否持续一贯地进行,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为强烈的研究意识。教师的研究意识越为强烈,越有可能积极投入小课题的研究。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研究意识,就会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而不可能进行小课题研究。如果教师具有较为强烈的研究意识,甚至将教育科研看作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就教学工作而言,教师就可能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查与考试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当然教师较为强烈的研究意识并不会凭空而生,教师研究意识生成的源头和对研究意识起支撑作用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意识;一个对教育工作有着强烈责任感、进而爱岗敬业的教师比缺乏责任意识的教师更有可能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愿。

2.教师应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

相对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而言,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科研方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性知识,但这些条件性知识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而言却是核心性的知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确立和更新教育观念,而教育观念的核心和关键之处是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观。教师对教育价值论、目的论(如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越为充分,其教育价值、目的观的确立就越为牢固,因而就越有可能在既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结果与正确的教育价值、目的主张之间发现两者的落差,从而在这种落差间发现有待研究和解决的、真正的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教育理论的学习就为教师从各种问题中甄选和厘定值得研究的小课题提供了前提。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储备,教师就难以从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实践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一个总感到有许多小课题需研究的教师,往往是教育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的教师。这里,教育理论的学习不仅是教师发现教育教学实践的真问题的前提,而且是提出研究假设、对课题研究进行理性归纳和检验研究结果的正确与否的前提。

3.学校应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对于小课题研究,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如学校最高管理层或学校教科室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动员、布置等是必要的。但如果学校只是依靠行政指令的方式来推动小课题研究,那么,其成效将大打折扣。因为单纯用行政手段去推动小课题研究,易于使教师感到开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从而易于使小课题研究落入形式化的巢臼。而教师的被动应付行为、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化将大大地贬损研究的效果,这正是任何课题研究、包括小课题研究之大忌。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少用行政性指令去推动小课题研究,而应更多地从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人手去推动小课题研究。对教师开展的小课题研究,不作统一时间、统一步调的规定,以及教师研究什么课题、用什么方法研究、以什么形式结题,让教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是为教师营造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的最基本的要求。另外,为教师营造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学校应从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出发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如可对自觉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卓有成效者进行表彰,以调动其他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4.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般而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是围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则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越是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高,同时也对教师的挑战越大,而当教师对这种挑战和对挑战的反应进行反思时,越可能产生认知冲突,所以越有可能发现需研究的小课题。但时下在学校较为普遍存在的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学生片面发展,而且阻抑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等教育科研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阻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由于倾心于提高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已严重弱化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识,已使教师无心、无力于开展教科研活动。可以说,目前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考分、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已成为抑制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的最大障碍。很难想象,一所一心一意、目不旁视、心无旁鹜、全力应试的学校,教师会开展怎样的教科研活动?!学校背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企望提高教师教育科研、包括小课题研究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真可谓是南辕北辙!而只有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才会强化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识,教师才会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自觉性、积极性,小课研究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学校要为教师营造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莫过于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CopyRight © 2008-2023 jdb电子平台官网 - JDB电子平台地址大全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