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明”师
每个教师心里或多或少都有点名师情结,或仰慕其高超的教学艺术,或佩服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名师,并为此孜孜不倦地奋斗着。笔者以为,成为名师之前,需要先做“明”师。何谓“明”师,就是知道自己是谁,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知道自己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并在不断研究和改造自身中赢得自我认同,从而获得进步和成长。
做“明”师,就是明白自己的教学特长。每个教师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有其特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做“明”师就是让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知晓自己的独特之处,弄清楚自己的特色,沿此深挖发展下去,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最终必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做“明”师,就是要明白自己的短处,明白自己的“短板”是哪一块,并努力去弥补。现实中,有的教师善于教学,却疏于教育写作;有的长于写作,课上得却不精彩;有的实战经验丰富,而理论素养不足;有的抓教学成绩有一套,而专业成长却不如他人。作为老师,无论缺失某一方面,都会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甚至阻碍自己的持续发展。一个“明”师应认识到自身的短板,用心去补一补:理论素养欠缺的,不妨啃一啃专著,也许枯燥,但是苦读一番之后,自己看待教育问题更深更远,才会悟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妙法,所谓思想决定出路,境界决定未来;教学功底稍差的教师,可以用心修炼自己的教学,多琢磨名师的教学实录,观摩其教学视频,品味其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一点一点地内化,结合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演绎几番,再融进自己的思考,渐渐衍生为自己的东西,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持之以恒,教学水平就会慢慢提高;教育写作方面薄弱的教师,不妨从记录身边的教育教学故事开始,写教学日志、教后记、教育随笔,无论是成功之处,抑或是失败环节,都是值得思考记录的。只要我们坚持下来,收获将日渐丰硕。
做“明”师,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奋斗方向。笔者曾耳闻目睹不少教师苦恼、彷徨、迷茫,究其原因,就是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做“明”师要扪心自问,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说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常常考量与追问,才不致于在纷繁的现实中迷失自己,才会一步一步地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近几年,笔者通过教育写作除了收获一份独特的成就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明晰了目标,找到了自己内心想要的生活:教学——阅读——思考——写作,这是我每天生活的主旋律。把“潜心育人,静心教书,醉心阅读,痴心写作”作为“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不为他物所动,坚定地走这样一条教育之路。每每看到不少教师被职业倦怠感牢牢包围时,我暗暗庆幸自己且行且思,且读且写,找到一条幸福快乐的通道,欣赏着美妙风景,不亦乐乎?
也许,对很多教师而言,穷其一生也可能成不了名师,但是我们做一个“明”师,还是大有希望的,关键是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精神,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悔的境界,果若此,“明”师也就容易修炼成为名师了。
(本文摘自2012年9期《素质教育大参考》“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