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推荐阅读

做老师真难,做老师真好!

发布日期:2016-05-25 作者:钱理群  阅读次数:

导:今天,分享一篇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一篇调查分析文章,他道出了教师的难、教师的好,更道出了教师可贵的坚守!

看完这篇文章,请老师们为自己点赞!

 我的这个题目是从深圳龙城中学英语老师郭礼喜先生那里抄来的。他在一份问卷调查表上写道:做教师真难!现在我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书了!短短的两句话,使我如遭雷击,说不出话。稍稍平静下来,不知如何说好,却又觉得有许多话要说。

转型的困扰:我越来越不会教书了

“做教师真难!”看着老师们真诚而又无奈的倾诉,我心里真是堵得慌:我深感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里,存在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最感困惑的是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效果的矛盾,学校教育评价和教育实践的不一致,这样就难免不穿新鞋走老路,课改与考试两张皮使教师处于两难境地,如何应对评价的短时效应和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矛盾?素质教育的素质的高低,要在学生成才后需几年乃至几十年才能体现出来,如何评价得了?而应试教育只需要几次考试成绩,就能体现出考试素质来。在教育评价功利化的时代,素质教育之路到底有多长?

我们走进教室看到的不是一张张渴求知识的眼睛,而是被动而麻木,眼神没有光泽,没有了求知的渴望,没有了求知的热情。是孩子们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真的出了问题?教育制度与社会现实脱节,现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如何把学生纳入正确的轨道?感受最深的还有自身的专业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的了解与充实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取的知识相当广泛而且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老师们竟然面对着如此繁多、如此复杂的问题: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自身,从教育体制到具体教学,可以说,与中国社会转型相应的教育转型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所有矛盾,都集中到了第一线的普通教师身上。而他们直接面对的是教育的对象——处在人生发展的起点的学生,而所有的教育上的矛盾、问题,所产生的后果,都会在学生这里得到直接的反应,而且是这些第一线的老师所无法回避的。于是,他们要承受教育的一切压力,要为各级教育官员,各种教育专家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可行的、不可行的,名目繁多,而且常常是朝令夕改的观念、举措,承担一切后果。在当今中国教育的环境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真的是很难、很难啊!于是,郭老师们只能仰天长叹:我越来越不会教书了,这是无奈的自嘲,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微弱的抗争?但又有谁会听呢?

老师们普遍谈到了工作太辛苦,太累,整天疲于奔命,没有时间读书与思考,最感到困惑的是:怎样才能静下心来,较为充分地看点书,做点事。这是确实的:这一两年我在中学上了一点课,就亲眼目睹了中学老师的忙累,那是超乎想象的。但似乎谁也没有注意这一点,因为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老师们自己不会提及,学生们甚至毫无感觉。我只是在一篇文章里读到,有一个学生直到大学毕业工作多年以后,回到母校,才突然醒悟到,当年老师常常是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硬撑着和自己谈话的,于是终于明白:老师在学生身上耗去的是生命。这个真实的校园故事是能催人泪下的。但感动、感慨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呢?

于是,我又注意到了郭礼喜老师在说了“做老师真难”之后,还讲了一句话:需要宽松环境,少一点人为干扰。这又是一个发自肺腑的呼声:第一线的老师感到的是身、心两个方面的疲惫,他们已经不堪重负了。我们诚然要为学生减负,但为什么不首先为教师减负呢?我们的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能不能少搞一点考试、检查、评比,少开一点会,减少一点名目繁多却并无实效的教研活动。一句话,少一点花架子、花点子,少一点人为干扰,让我们的教师喘一口气,有一点时间,安安静静地读一点书,想一些问题;让我们的校园少一些喧嚷,多一点宁静,少一些急迫,多一点从容:唯有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生存条件,提供较为宽松的精神空间,才有可能使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关乎立校的根基的。

戴着镣铐跳舞:难能可贵的教师精神

这是一个让我感动并思考的细节:我先是在问卷调查中得知龙城中学高一语文组的丁文静老师的忧虑,她因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而追问:我们的教育是否真的出了问题?丁文静老师是那样热情地进行着从课堂教学到班主任工作的多方面的试验,用一切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时,她真是欣喜若狂!当孩子开始向她吐露真情时,她又情不自禁地高呼:我们班的学生都是有情有义的孩子,为了他们,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我知道,我们的许多老师都是像丁老师这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他们明知做教师很难,很难,但仍然要做,而且十分投入;他们对当下教学工作的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知无力也根本走不出困境,却不肯放弃自己的努力,要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束缚中寻发展,戴着镣铐跳舞,无论如何也要为孩子开拓一条健康成长之路,并在这一挣扎、奋斗过程中寻求并获得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是不问收获、只顾耕耘的精神:我想把它称之为中学教师精神,这是在中学教师中已经存在而又应大力提倡的精神。

所谓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束缚中寻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就表现为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各种教学实验,这样的实验可以是有规模,有长远目标的,也可以是点点滴滴的。它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人从因僵硬而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中部分地解脱出来,使教学工作多少变得有点创造性,使教师在总体被动中多少获得某些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的创造性劳动的快乐,并且加深对教师工作和自己的人生选择的意义与价值的体认。

教师应有的境界:善于等待,善于宽容,善于分享,善于选择

这里,我想特别推荐龙城中学高一地理组的莫越秀老师《以古典的心情对待教学》一文。莫老师说,这是他沉思中的感悟: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激情澎湃地融入其中,持有一种执著的情结,重视创新与合作;同时,更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调整,使自己永远保持一种古典的精神:善于等待,善于宽容,善于分享,善于选择。

善于等待: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善于宽容: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善于分享: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灌输;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或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制,我欣赏我的学生,欣赏他人成为分享的一种境界。

善于选择: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暗礁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一步,我们应该持有这样一个评价自我教学文明程度的尺度,每一节课中我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为学生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即多种选择性。

真正的教学正是人们深层次的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使学生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又要通过教学活动愉悦自身的精神,真正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相长的契机。在生活的浮躁中,倘还能保持一些古典的心情,一些虽经污染却还能以沉静的心情去对待教学,那才是做教师的一种最高境界。

这样的真知灼见:善于等待,善于宽容,善于分享,善于选择。可以说是道破了教育的真谛,而由此达到的沉静、从容的境界,如莫老师所说,确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是这个浮躁的时代所绝难达到的,但虽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有,还是没有这样的向往,境界也大不一样。而且追求最高本身,就是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它可能是不合时宜的,却又因此而难能可贵。

 实验反思:教育改革呼唤专业化的教师

很多老师提到了反思。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既热情、执著地坚持实验,又保持清醒,对实验工作进行冷静地分析和反省,这样的改革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显示了一种成熟。

龙城中学高一语文组的邱晶晶老师用新型的上课方式上了一堂课,学生们嘻嘻地说喜欢,她却不安起来:这样的课,只是表面上热烈,其实根本没有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东西,若干年后,他们对此又能记住什么呢?她的选择是:拒绝表面的浮华,而去追求生命最深处的崇高。

高二历史老师吴龙山也这样提出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表面热热闹闹、实质平平庸庸的课堂教学?有没有表面沉默、静谧,实质上思维含量、知识质量都极高的课堂教学?于是,邱晶晶老师又做了另一种教学实验,她称之为“我对学生满堂灌”,并且有了这样的体会:我的这种满堂灌,没有素质教育的课标所要求的问答、讨论、互动等形式,但是,我仍不认为它是一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问答、互动有多种表达,而心灵的悸动才是至高的表现形式。

邱老师们对形式主义的警惕与拒绝,是十分重要的。当改革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成为时尚时,最容易走向形式主义,其最大的危险也在于此。因为形式主义会使改革成为热热闹闹走过场,并使其变质,造成混乱,为反改革者的复辟提供口实。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改革的过程中,形式主义的出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改革既然是一种试验,也就一定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因此,产生某些混乱也是在所难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成熟的改革者,既要坚持改革方向,绝不因问题以至混乱的出现而动摇,更不因此而走回头路;同时又敢于正视矛盾与问题,善于及时作出调整与修正,并根据所暴露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进行新的试验。在我看来,这就是反思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

就这样,我看到的是一群普通的中学老师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知难而进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和反思精神,是理想主义和科学态度的结合;它和我们在前文所详尽讨论的做教师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或许正是这两个方面所形成的张力,才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中学教育的实际。我们的教师处在这样的现实境遇中,既为做教师难而困扰,又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而正是这样的坚守精神,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我们应该向这些教育的守望者致敬!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还应该在郭喜礼老师的感叹里,再加上一句:做教师真难,真好,更值得尊敬!


作者: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

来源:选自《做教师真难,真好》


CopyRight © 2008-2023 jdb电子平台官网 - JDB电子平台地址大全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