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推荐阅读

当老师,怎样找到学生最需要指导的那个点,自己也提高倍儿快!

发布日期:2016-07-21   阅读次数:

我们常常谈学生的培养、教师的发展,但很少把二者结合起来。但是,不承认不行,学生好了,教师会更好!但是如何找到那个学生最需要指导的点,而且教师自己也能提高倍儿快呢?

今天,小编以化学学科为例(是不是有点小意外?没错,化学!),说说这二者如何相生相长。

化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老师怎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一起来听听北京市大峪中学化学教师邵正亮的教学实践和他们学校的化学课程设置吧。(本文整理自首届北京名师名校长论坛的内容!)

 化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

 1.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结构和技能,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科学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学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在设计《原电池的原理和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节课的课后拓展题目中就安排了联系实际的开放性研究课题:“请学生们根据原电池的基本原理以及金属的腐蚀条件,为三峡水电站船闸的腐蚀防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2.辩证思维方式

教学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的发展,使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能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发展个性来适应社会和社会发展。

 例如,教学中,很多时候思维方式训练常采用单一的思维方式训练,而忽略各种辨证思维方式的综合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认识缺乏全面整体的准确把握。而把多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放到同一个问题情境中进行综合训练,有利于学生全面辨证地把握问题。

 例题:食品袋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导电聚合物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炔;人造象牙主要成分结构为聚甲醛 [-CH2-O-]n  ,如何认识加聚反应?合成锦纶可用一种原料环己酰胺合成,则该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为?

具体思维:有碳碳双键或碳氧双键的有机单体能发生加聚反应。

抽象思维:具有不饱和度的有机单体理论上都可能发生加聚反应。

3.良好的道德品质

引导学生用辨证唯物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爱护环境、尊重他人、协作共事等科学伦理道德的观念、体验和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废旧电池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更加不可小视,通过具体的数据说明废旧电池的巨大数量和极其严重的污染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关心自然,关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相生相长

 (一) 师生相生,教学相长——老师创设“点捻儿”课堂。

讲课能力很强的教师,所教学生成绩未必很高。这说明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并不是线性正比关系,而教师是否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优势,是否善于引导和保护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是否善于驾驭课堂教学等,才是改造学习过程,使得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关键问题。

 要想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工作是教师能否抓住学科本质和章节的核心,确定“捻儿”在哪儿(学科核心素养)?如何“点捻儿”(教学方法和手段)?

 

1.知识和方法上怎么“点捻儿”?

捻儿1:选用有利于概念建构的情境素材

有些人认为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仅仅是达到学习结果的途径或载体,它们本身没有目标性价值。当学习的内容和结论可以直接获得时(如直接讲述概念),过程和情境可以省略。但省略了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就成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和形式操练。而新课程提倡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再适当的“去情境”,获得抽象的学科知识和方法,然后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情境”中包含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能力。

 捻儿2:引导学生经历化学核心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

课堂中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并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提高思维水平。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问题驱动下感悟知识、形成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使知识结构化,最终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成功体验。   

 2)用活动、经历让学生认识科学知识

知识的累积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联系之上。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逻辑推理这一特殊的心理体验,使新旧经验和新旧知识连结起来。有效地避免机械识记,使概念原理的教学不至于枯燥乏味,能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建立的来龙去脉,把握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建立起相应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还应该建构和发展认识事物的方式,形成综合运用微粒观、动态观、定量观分析物质的化学核心素养。

 

2.情感交流上怎么“点捻儿”?

1)教师“百问不厌”,以热情与真诚和学生切磋琢磨;学生“百折不挠”,敢于一次又一次提出千奇百怪的各种问题。

 这本身就是信任与合作交流的课堂表现,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就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教师也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使得化学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法知识都获得了发展和提升。

 2)教师“姿态低”,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持对科学的敬畏以及对学生的尊重。

 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也无论教师教学能力多强,都不应该在和学生切磋时露出轻蔑或者不屑的神情。因为不恰当的神态和心态,传递给学生,就是对学生自信心和好奇心的打击,即使问题再简单,也要设身处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认知障碍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保护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比困难多的积极心态。

(二)学科内与学科外相生相长——化学教育与科学、人文教育融汇贯通。

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学生更不能把科学分割成所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具体学科去孤立地学习和理解。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绝大多数真实问题都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等知识去解决。

华北地区当前深受雾霾影响。从化学的角度,要减轻污染必须从源头进行控制,这就是“绿色化学”。我们学校所在的门头沟区作为北京西部的生态屏障和山区,种植了大量的玉米等农作物,每到收获季节就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秸秆。本校山里的学生耳闻目睹了秸秆焚烧所制造的雾霾等污染,回到学校就在思考有没有更科学环保的处理方法,最好是可以变废为宝。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广泛的查询,确定了把“废弃秸秆最终转化为可降解塑料”这样一个“山谷课程”。

离我校半小时车程的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正好发展了把植物秸秆合成可降解塑料的绿色化学工艺。老师就带领山谷学员共同到中科院理化所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和培训。多批次进行了“植物秸秆的两次发酵—丁二酸的分离提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塑料制品的理化性能测试—产品设计和加工”等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实验,其中不仅有化学水解工艺与生物发酵技术的完美结合的两次发酵;有化学物质的分离提纯和聚合;有塑料制品理化性能的测试;也有与工程与技术结合的产品加工和制造;更有与艺术学科融合的工业产品专业设计等等。

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以一个具体的绿色化学工艺,综合了生物、物理、技术、工程、美术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真正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培养了学生“绿色化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课内与课外相生相长——化学学科“山谷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门头沟区位于永定河流域以及燕山山脉的山区,有丰富的地理和自然等资源。大峪中学依山傍水,位于山谷之中,既有丰富的校本课程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借力市区的各大科研院所和专家团队。近两年,化学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本地区能利用的丰富教育资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地方化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围绕学生的健康生活、生存环境、绿色化学应用等主题开发课程,初步形成了化学“山谷课程”系列。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山谷课程”系列,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改变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看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的意识和学会生存的能力。

 表1:化学山谷课程系列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层级

1

 《神奇的化学小魔术》

预备山谷体验课程(小升初)

2

 《妙峰山玫瑰明胶含量的测定》

山谷课程(In)

3

 《永定河走水》

山谷课程(Out)

4

《废秸秆在山谷中的绿色旅程》

山谷课程(Top)

5

《特种材料与可穿戴技术》

山谷课程(Top)

 

通过化学“山谷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首先实现了“科研院所—中学—中学生”合作研发的课程开发新模式;其次使学生们增长了见识,引导其进行学科间融合,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多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体思维;还有利于学生们形成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和规划,最大程度发挥课程优势使学生受益。   

 对课程开发的老师而言,也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丰富和完善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最终把山谷课程课堂化;深刻挖掘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化学问题,开发基于应用和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文编辑 | 熊安迪(实习生)

责任编辑 | 方艺芬

本文摘自首届北京名师名校长论坛邵正亮老师的演讲摘要,内容略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感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的支持。


 


CopyRight © 2008-2023 jdb电子平台官网 - JDB电子平台地址大全  负责人:张满户  网管员:姬燕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陕ICP备05052063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